来源:海邦电气 发布日期:2025-09-25 0次浏览
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分享。
技术融合加速:
AI与机器人深度融合:AI大模型渗透率不断提升,使机器人自主学习效率大幅提高。
多技术协同创新:感知与环境认知、运动控制与执行、人工智能与决策等核心领域进展显著。在感知与环境认知技术方面,毫米波雷达、量子点触觉传感器及3D视觉模组相互配合,形成环境感知的“技术铁三角”;在运动控制与执行技术方面,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取得明显突破。
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:
传统制造业深化应用:在汽车制造领域,机器人已实现焊接、喷涂、装配全流程自动化,且能应对多品种、小批量生产需求,支持“前10分钟生产某型号挖掘机,后10分钟切换另一型号”的敏捷制造;在电子设备行业,协作机器人凭借柔性化优势,在精密电子组装中占据主导地位。
新兴领域快速渗透:在新能源领域,光伏锂电企业对洁净室机器人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,锂电池电芯堆叠、光伏硅片搬运等工序全面实现自动化;在生物医药行业,机器人可完成实验室样本分拣、药品无菌包装等高洁净度任务;在物流仓储场景中。
非工业领域探索突破:服务机器人市场呈现“C端崛起”特征,家庭清洁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,医疗手术机器人临床使用量较三年前翻3倍,教育机器人进入标准化课程体系。人形机器人也开始进入量产元年,并逐步应用于工业巡检、家庭服务、通信机房运维、商场引导表演等多个场景。
国产化进程加速与产业链协同创新:
国产化率不断提升: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近年来的技术积累,逐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,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。2024年前三季度,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.6%,较2023年同期增长4.5个百分点。在核心零部件领域,国产谐波减速器寿命突破2万小时,价格较进口产品降低40%;伺服电机编码器分辨率达23位,实现纳米级定位;控制器通过机器学习训练,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%。
全球化布局加速: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,海外营收占比不断提高。
产品形态与功能创新:
复合型机器人涌现:工业机器人正从单一形态走向“三头六臂”的复合体,如库卡计划在高载重移动机器人上安装机械臂,使其能独自完成抓取搬运一体化作业。
模块化与可重构设计:模块化设计与可重构关节成为主流,拓斯达的模块化机器人支持快速更换末端执行器,适配搬运、焊接、装配等多任务需求;实现从钢板入库到总装的全流程自动化,支持“6分钟生产一台挖掘机、7.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车”的敏捷制造,这种柔性化能力将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自动化门槛。
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质量优先”的关键转型:
政策引导规范发展:工信部发布《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(2024版)》和《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(2024版)》,在技术能力和生产条件、质量要求、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,促进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提质增效,加速行业规范化发展,推动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,摆脱无序价格战。
企业聚焦高质量发展: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加速构建技术壁垒,积极开拓应用场景,“出海”寻找新市场。以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为主力的“新型工业化”板块中,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码;同时,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积极“出海”拓展增量市场,通过收购、抱团“出海”、建立海外售后和运维团队等多元路径,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。